Website: http://www.nietzschesource.org/
弗里德里希·威廉·尼采(德語: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,1844年10月15日-1900年8月25日),德國哲學家,他的著作對於宗教、道德、現代文化、哲學、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。他的寫作風格獨特,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。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,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。
在開始研究哲學前,尼采是一名文字學家。24歲時尼采成為了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區古典語文學教授,專攻古希臘語,拉丁文文獻。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,之後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。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,從此再也沒有恢復,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。
Jessica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華特·班雅明(Walter Benjamin,1892年7月15日-1940年9月27日),德國馬克思主義文學評論家、哲學家。他與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聯繫密切,並受到布萊希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Gershom Scholem 猶太神秘主義理論的影響。 班雅明著作等身,其中一篇作品〈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〉最廣為人知。 班雅明在試著逃離納粹時,於法西邊界的波爾特沃自殺。
<來源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93%A6%E5%B0%94%E7%89%B9%C2%B7%E6%9C%AC%E9%9B%85%E6%98%8E>
Jessica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Website: http://foucault.info/
米歇爾·傅柯(法語:Michel Foucault,1926年10月15日-1984年6月25日),法國哲學家和思想史學家、社會理論家、語言學家、文學評論家。他對文學評論及其理論、哲學(尤其在法語國家中)、批評理論、歷史學、科學史(尤其醫學史)、批評教育學和知識社會學有很大的影響。他被認為是一個後現代主義者和後結構主義者,但也有人認為他的早期作品,尤其是《詞與物》還是結構主義的。他本人對這個分類並不欣賞,他認為自己是繼承了現代主義的傳統。他認為後現代主義這個詞本身就非常的含糊。
有人就他的結構主義或後結構主義的傾向質疑他的政治活動。在這一點上他的處境與諾姆·喬姆斯基、喬治·萊考夫和簡·雅各布相同。傅柯的思想多有受尼采影響之處。[1]2007年,《時代高等教育指南》把他列為最多人引述的人文科學學者。
Jessica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